走進現在的校園,“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久經歲月洗禮的中外名言被信手拈來復制、粘貼在學校的醒目位置,其為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套用當下流行的一句廣告語,就是“我們不生產校園文化,我們只是文化的‘搬運工’”。
然而,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豐滿的“拿來文化”遭遇了現實的骨感。經過學校和教師“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大氣、典雅、莊重的校園文化往往“水土不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很遠的距離,難以讓學生產生思想和認識上的共鳴。許多學生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或者是“一瞥了之”,甚至視而不見。校園文化因此淪為“花瓶”,校園文化建設的效果大打折扣。
表面上看,許多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潮中旗幟鮮明地奉行“拿來主義”,緣于他們過度迷戀文化的原貌,總想為學生打造一個原汁原味“無污染”的原生態文化體系。然而,究其根本,是學校管理者“不勞而獲”的惰性思維使然。
毋庸置疑,中外優秀文化理應得到傳承,但學校管理者應該辯證地運用“拿來文化”。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就會不切實際,無法激起師生的情感共鳴。
文化是一所學校發展的“軟實力”,而真正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向心力的校園文化,必須注重文化的再造與創新,讓經典文化歷久彌新,融合時代發展特色。因此,校園文化建設不能一味原本地照搬優秀文化,要摒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確厘清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堅持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進而讓文化煥發時代特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拿來的只是別人的文化,原創且切合實際的校園文化,才能讓學生在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激發學生文化創新的潛能。
接地氣,才能聚人氣。每個地方都不乏歷史文化名人、英雄人物等豐厚的人文資源。建設富有特色、富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資源,充分釋放區域特色文化的優勢和獨特價值,切實做到“為我所用”,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觸摸到自己家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進而徜徉于先輩們的思想、文化、精神之中,如此才能情不自禁地“親其師,信其道”。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要走“原創路線”,深入開發和創新優秀文化資源,營造特色濃郁的校園文化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聚焦和釋放校本文化的“人氣”,真正讓校園文化“軟實力”變成素質教育的“硬功夫”。
本文來源于:http://www.ezbikesh.com(策億文化),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資訊
同類文章排行
- 淺談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及功能
- 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由內及外還是由外而內
- 企業宣傳欄的設計風格要注意!
- 校園文化建設領跑者—策億文化
- 特色校園文化設計注重創新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內涵
- 知名品牌文化建設公司著力打造優秀企業文化
- 校園文化構建力-勤儉篇
- 校園文化構建力-愛國文化篇
- 當代大學生該如何看待學校文化建設
- 真正成功的企業文化建設,是會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
最新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