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校來說,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按照現代學校發現的規律和趨勢,把學校的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具有長遠生命力和效力的舉措上,從根本上和全局上進行謀劃,使校園文化深入持久,生根發芽結果。
學校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要不斷變化、更新,才能真正得以生存,這既是永恒的話題但又是階段性的。處于不同地位的學校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既具有區別又具有趨同的趨勢。學校為自身發展與相近學校之間既有競爭的排他性又具有合作性,學校生存與發展上既具有開放性又具有保守性。學校要走向市場但又不能完全市場化,更不能像企業和私有產品一樣賣給商人去經營,因此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具有明顯的差異。企業文化是把探求最高利潤作為首要目的,否則無法生存。校園文化總是把社會責任擺在第一位。
上述矛盾表明校園改革的艱辛和校園文化必須具有長期的導向性作用。也表明學校必須在“穩定與變革”中進行各項改革。缺少遠見的改革會導致滅亡;無序的、沒有規劃的變革促使變革結果不能滿足未來要求;忽視自然規律地變革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過度的變革導致最終的死亡。變革的速度要有規劃有步驟的進行,不驕不躁,不緩不急,穩步前進。其次,變革規模應適度,根據實際有序合理逐項進行。再有,變革要講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變革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方面:一是構筑安全信任網,因為沒有人愿意承擔變革所帶來的風險;二是先構建組織后再逐步施行變革,獲得堅強的支持者和大多數人的配合能減少阻力;三是以溝通促變革,建立開放信息系統,確保學校大多數的人員的思想上不脫鉤,行為不脫軌,逐步成為大家自覺行動。
學校發展的戰略規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首要環節,心理學規律表明,戰略規劃對師生的行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和無可比擬的號召力。規劃制定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規劃不是工作計劃,要從指令性,強制性擺脫出來,具有彈性和鼓舞性。如某普通完中為自己確定五年至十年躋身省重點中學規劃,貌似實在,實則與現階段我國基礎發展教育形勢不合拍。學校規劃應著重在提高學校效能,在創辦成特色學校上做文章。學校規劃戰略要做到:一、前瞻性。戰略規劃是對學校未來達到的主要目標和發展途徑所作的整體預測,是高瞻遠矚站在時代的前沿思考問題、規劃藍圖。二、實踐性。戰略規劃立足于本校實際情況,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三、全面性。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和學校各個子系統,注重各部門的和諧。四、適應性,把學校文化建設和戰略規劃放在社會大背景中。結合本校特點,走特色辦學之路。